返回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首页

全球显示看中国!BOE(京东方)发布ACR标准让电视摆脱实验室数据,还给用户真实画质

昨天

在全球显示产业从周期性波动向结构性增长转型的关键阶段,BOE(京东方)于2021年正式提出 “屏之物联” 战略,并构建了清晰的 “1+4+N + 生态链” 业务架构,形成从核心能力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价值传递体系,让屏幕集成更多功能、衍生更多形态、植入更多场景则是这一战略的三大支柱。


在全球显示产业从周期性波动向结构性增长转型的关键阶段,BOE(京东方)于2021年正式提出 “屏之物联” 战略,并构建了清晰的 “1+4+N + 生态链” 业务架构,形成从核心能力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价值传递体系,让屏幕集成更多功能、衍生更多形态、植入更多场景则是这一战略的三大支柱。

9月11日,京东方与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联合产业链核心伙伴,共同发布《环境光下平板电视图像质量分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T/CVIA 162-2025)。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家用电器》杂志随后采访了京东方与海信的相关专家。

这一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业界长期以来在真实环境光照下图像质量分级与评价的空白,为显示产业从 “实验室参数”向“用户真实体验”的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更是京东方“屏之物联” 战略的具体体现,是技术创新到价值创造的再次跨越,标志着中国在大屏电视高端化赛道上已确立全球领跑地位,并将持续推动中国显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电视行业在画质表现上迈向新高度。

 

中国电视:大屏化与高端化的全球领航者

在全球显示产业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已实现从“跟跑”到 “领跑”的关键跨越,尤其在大屏化与高端化领域,数据与技术实力均彰显出无可争议的领先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的电视平均尺寸达到了67.2英寸,远超全球的52.1英寸。在高端技术渗透率上,120Hz及以上高刷新率产品,中国渗透率高达69%,全球仅有18%;Mini LED产品,中国渗透率达到了34%,全球仅为7%。这一数据背后,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视听体验的追求,也印证了中国产业链在大尺寸面板制造、整机设计等核心环节的成熟度。

中国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也指出:“这三组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全球显示看中国。我们不仅在制造规模上,更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升级上,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高质量显示内容的核心放送阵地,推动电视功能从“娱乐终端”向“家庭影院核心”转型。不同于影院作为高画质内容唯一载体的传统时代,如今大量电影、精品剧集选择在电视端首发,超大屏电视正逐步承担起“第一放映场所”的角色。

CR(暗室对比度)是电视的重要参数,但是CR标准起源于电影院,观影环境与家庭中观看电视有着很大差异,最主要的差异就在于“环境光”的影响,比如白天有自然光,晚上有照明灯。所以,如果用CR去衡量一款电视显示效果的好坏,是与用户使用的真实场景严重脱节的。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TV及超大/IoT负责人王闰企也指出,环境光始终影响着电视画质的呈现,而中国企业正是率先洞察这一用户痛点,推动显示技术从“实验室理想状态”向“真实使用场景” 转型,这一前瞻性布局也成为中国领跑全球的重要底气。

 

ACR 标准:破解真实环境画质评价的行业难题

长期以来,显示产业对“对比度”的评价依赖传统 CR(暗室对比度)指标,但这一标准却与用户真实使用场景严重脱节,成为制约画质体验升级的关键瓶颈。海信视像首席科学家刘卫东博士以行业常

见现象举例:“例如以前OLED、投影产品等多选择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展示、评测,画质表现很好,但在家庭明亮环境下使用时,效果往往会差别较大。”传统 CR 仅衡量屏幕自身发光的明暗差异,却忽略了环境光反射对暗态亮度的致命影响 —— 京东方显示器件与物联网创新业务 TV 开发总监陈东川进一步解释:“在有光环境下,屏幕暗态亮度由自身发光与环境光反射共同构成,且反射亮度常常远大于屏幕自身的暗态亮度,此时实验室里的高 CR 参数,在家庭、商场等真实场景中早已‘失效’,无法反映人眼真正感知的对比度。”

此次发布的 ACR 标准,正是针对这一行业空白,构建了清晰、统一的真实环境画质评价体系。该标准首次明确了环境光下的测试条件——以 500nit亮度作为标准测试环境,详细规范了设备摆放角度、数据采集流程等细节,并将图像质量依据ACR 表现分为 S、A、B、C 四个等级,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可操作性。“ACR 的核心是回归用户场景,它不是新增参数,而是用更贴合实际的方式升级传统CR,让标准真正服务于用户可感知的画质。” 陈东川强调,这一标准的本质是 “把实验室的参数转化为用户家里的体验”,填补了业界长期缺乏真实环境画质分级与评价规范的空白。

对于消费者而言,ACR 标准更直接解决了“选购难”的痛点。以往线上购物时,消费者只能依赖CR参数判断画质,却常遭遇 “参数高但实际观感差” 的困境——商场中照度远超家庭环境,标注5000:1 CR的电视,观感可能不如标注 1000:1 CR的产品,环境光的干扰让参数失去参考价值。而 ACR 指标则实现了 “参数与体验的直接对等”,刘卫东指出:“ACR 用统一标准让消费者一看就懂。ACR较高的产品,即使在白天自然光或夜晚室内明亮灯光下,画面细节也更清晰、色彩更鲜艳,没有‘灰蒙蒙’的观感;反观反射率指标,因定义多样(如镜面反射、漫反射等),如果消费者只简单看数字大小,忽略了不同定义之间差异,就容易产生误解。”

 

协同升维:从标准到落地的全链条突破

ACR 标准的落地,并非单一企业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显示产业链 “面板-整机-材料-芯片”协同创新的成果。作为标准共同发起人,京东方与海信从核心器件到终端产品形成技术联动,为标准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面板端,京东方通过“表面+内部”双重优化策略降低反射率:表面叠加低反涂层,同时深入优化玻璃基板、光刻胶、像素电极等内部结构,通过减少各层间的光反射,将面板整体反射率进一步降低。在整机端,海信在低反基础上叠加防眩光功能,通过环境光传感器与AI算法的深度结合,实现亮度、色温、色彩的自适应调节,确保不同环境下画质始终稳定在高水准。

这种技术协同更带动了全产业链的价值升维。王闰企强调:“ACR标准不仅是一个参数定义,更是推动半导体芯片、光学材料、算法软件等上下游环节全面升级的契机。” 例如,低反涂层的研发需要材料企业突破纳米级工艺瓶颈,自适应算法的实现需要芯片企业提供更强算力支持,整机调试则需要面板与终端企业深度配合——标准的推行正促使产业链从 “单点创新” 转向 “系统升级”,为高端显示产品的规模化落地奠定基础。

 

领跑加速:ACR 标准推动高端显示迭代升级

在大屏化与高端化的领跑赛道上,ACR 标准的发布为中国电视产业注入了新的加速度。一方面,标准为高端产品划定了清晰的技术门槛——只有在低反射技术、智能调节、色彩表现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准,才能进入S级或A级序列,这将推动行业从 “规模竞争” 转向 “技术竞争”,加速低端产能出清,引导企业聚焦高端化创新。

 

另一方面,标准也为技术迭代指明了方向。很多电视企业已经计划将 ACR 技术应用于更多系列电视产品,从高端旗舰机型逐步覆盖至主流机型,让环境光下的优质画质惠及更多消费者。

未来,随着产业链协同的深化与技术的持续迭代,中国显示企业必将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据更核心的地位,让 “中国标准” 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的标杆。而对于消费者而言,ACR标准带来的不仅是参数表上的变化,更是 “白天不用拉窗帘、晚上开灯不刺眼” 的优质画质体验——这既是中国显示产业领跑全球的意义所在,也是技术创新最终的价值归宿。文/苏亮


《家用电器》杂志官网

《家用电器》杂志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主办,内容涉及整机、零部件、新材料、渠道等全产业链,主要面向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学者及消费者发行。

文章推荐